记者 鲁 宽 通讯员 杨正松
关 注
产业发展是带动迪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措施。
如何让高原特色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使迪庆高原传统产业焕发生机。这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山所”)“笃耕云岭、致惠民生”的使命所在。
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地缘、人才、资源等优势,以迪庆民众科技需求为导向,纵深推进科技进藏行动。近年来,高山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云南省农业科技进藏活动”的号召,全面加速迪庆科技扶贫步伐,切实提升科技服务、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有力推动当地农业和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迪庆群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培育出了一颗颗壮硕的“致富果”。
精准服务打通科技进藏
“最后一公里”
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处“三江并流”核心腹地,地形地貌呈两山夹一水之势,境内海拔高差大、少数民族聚居,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长久以来,没有产业支撑一直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瓶颈”。
省委、省政府“云南省农业科技进藏活动”的号召发出后,高山所定向帮扶维西。面对“一穷二白”的产业基础,高山所发挥农科院科技排头兵的作用,数次深入维西开展调研,在充分掌握和了解当地农业科技需求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科技进藏”这个契机,依托维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优势和优越的生态优势以及中药材种植传统的浓郁氛围,确定了科技帮扶支撑产业发展的脱贫之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技扶贫”具体工作,2016年5月,高山所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工作组。由所长和加卫担任组长,副所长和建英担任副组长,所里15名科技人才为成员。领导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在高山所科研管理科办公室,组长、副组长亲自负责抓工作落实。
责任到人,落实到位。领导小组还根据不同学科成立了蓝莓组、药材组两个科技服务组,确定了小组负责人。由领导工作组每月主持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各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实、抓细、抓具体。
要打通科技进藏“最后一公里”,首先必须走进藏区、了解藏区。其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坚持可持续和绿色发展,加强与当地种植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的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的目的。
为此,高山所工作组的成员们多次深入项目实施区调研指导工作,为发展相关领域产业“把脉问诊”,切实把科技培训放在农民中间,现场指导到达田间地头,增强了维西县选择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针对性。
据统计,工作组至今已先后组织科技培训10余次,为精准扶贫和科技需求提供书籍音像资料、藜麦、大樱桃、蓝莓种苗、农用物资等,累计为群众发放相关物资合计30余万元,累计直接培训农民1200多人(次)。
维西的山区群众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为了让科技力量撬动这一产业助推脱贫的底气,高山所的科技人员屡次深入到维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足迹遍及维西各个乡(镇)和高山所的重楼、珠子参、云木香、云当归、秦艽、乌头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从品种选择、种植技术、销路开拓等各方面予以精准帮扶。
同时,高山所还与维西供销药材土产公司、维西盛达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组织申报迪庆州和云南省的科技计划项目。先后组织近20次专家团队开展科技服务,围绕合作重点与项目发展,在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维西县塔城镇英落湾村、维西盛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基地等地开展种植实验实施及种植技术指导服务,推广附子规范化种植面积100亩、珠子参60亩、重楼20亩,切实解决了维西药材企业种植不科学、不规范、产品质量差等“瓶颈”问题,为推进维西药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科技支撑。
通过一次次践行,高山所将“科技扶贫”深入山间地头,有效推进帮扶工作,让迪庆高原进一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产业扶贫结出“致富果”
维西县蓝莓种植的成功,是高山所科技扶贫结出的一枚硕果。
因云南得天独厚的发展蓝莓小浆果产业的天然优势,从2000年开始,高山所就先后从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引进了70余个蓝莓品种,在海拔1300米—3200米区域内,进行了不同区域生态适宜性试验研究及示范,筛选出了适合不同海拔地区种植蓝莓的省级科技成果。
高山所科技进藏“结亲”维西后,根据维西县永春乡及攀天阁乡的气候、土壤情况,详细制定了蓝莓种植技术方案,筛选出久比利、奥尼尔、蓝丰、双丰、公爵等5个适宜种植的蓝莓品种作为该区域重点发展品种进行种植,在维西县不同海拔地区建立蓝莓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个、共计300亩。
攀天阁乡岔枝洛村,四面环山,是一个典型的傈僳族聚居区,距离县城31公里,山地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0℃—13℃,无霜期240天—260天,年均降雨量993毫米,因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曾是维西县脱贫攻坚难点村。
为帮助群众寻求脱贫致富之路,2018年,在高山所帮扶下,由麒利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在岔枝洛村发展高原蓝莓产业。实施过程中,高山所不仅在品种选择、土壤改良、种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科技指导,而且多次实地开展种植管理跟踪调查和种植管理技术指导。短短一年,即建成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100多亩,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支撑。2020年5月,岔枝洛村与全县百姓一同甩掉了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子”。
情系群众脱贫致富之梦,高山所10余年的潜心研究和蓝莓产业种植技术推广,促进了云南蓝莓产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蓝莓种植面积达8万亩,产量3万吨。
同时,高山所通过科技支撑、科学种植,在不同海拔种植不同的品种(海拔1800米—2400米的区域种植“久比利”“奥尼尔”“双丰”等南高品种,海拔2400米以上的区域种植“蓝丰”“公爵”等北高品种),避开成熟期集中,实现蓝莓鲜果的不同成熟期,延长了蓝莓供果期(供果期可从5月中旬延续到9月中旬)。
念活“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源源不断的蓝莓丰收季,让生态采摘与乡村旅游更紧密地融为一体,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果为媒、果香四溢的“富民路”。
“通过蓝莓种植,不仅我个人到基地管理蓝莓,增加了收入,学到了技术。而且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的妻子回来了,女儿也学成归来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去年我们家已经有10多万元的收入。”维西攀农黑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金胜,是该合作社蓝莓种植的主要参与者和日常管理人。
近年来,和金胜看准蓝莓采摘季的商机,把自家杂乱的院落改造成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每年蓝莓成熟季,四面八方前来采摘蓝莓的人群络绎不绝,客人们到他家农家乐品蓝莓、吃黑谷红米饭,还带动农特产品的消费,村里的火腿、土鸡等供不应求。
一路探索,一路歌。长久以来,在“科技进藏”活动中,高山所始终坚持科技为农、科技为民的精神,通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把科技力量变现成助推群众增收致富的“真金白银”,迪庆高原群众的小康路越走越宽广。